一、单项选择题
1.“标准化的教学很可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A.正向功能B.负向功能C.社会发展功能D.隐性功能
2.()强调应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
A.古雅典教育B.古斯巴达教育C.古埃及教育D.古印度教育
3.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D.赫尔巴特教育学
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凯洛夫
5.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沛西·能B.杜威C.孟禄D.皮亚杰
6.“教育:从摇篮到坟墓。”这是()的典型观点。
A.成人教育B.业余教育C.在职教育D.终身教育
7.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A.目的性B.计划性C.实践性D.特殊性
8.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育内容
9.在中外教育史上,教育被看作是()
A.产生思想的活动B.培养人的活动C.锻炼身体的活动D.培养品德的活动
10.以下哪一本书被认为近代教育学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康德的《康德论教育》D.卢梭的《爱弥儿》
11.教育对科学创造的成果加以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这体现了()
A.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B.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C.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D.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12.正确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无用论”和()应予以批判。
A.“教育先行论”B.“教育万能论”C.“教育优先发展论”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我国明朝末期的东林书院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
A.政治功能B.人口功能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
14.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的语言进行流畅交流。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5.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B.可以减少人口数量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16.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17.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C.文化传统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18.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19.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的功能是()
A.再生产劳动力B.再生产科学知识C.科学研究D.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2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教育C.遗传D.主观努力
21.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2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学实体的表现D.定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23.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发展儿童的智力B.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选拔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D.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4.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体现出来的。
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课程目标
25.在教育活动中涉及“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是()
A.课程B.教育评价C.教学D.教育目的
26.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综合型学制
27.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
A.美国B.欧洲C.中国D.英国
28.一个国家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学校教育制度B.教育方针C.教育经费控制D.教育行政管理
29.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A.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D.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有纪律
3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两基”“两全”“两重”目标,其中“两全”是指()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1.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并且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是()
A.教育制度B.教育目的C.教育内容D.教育方法
32.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制度以单轨制为代表的国家是()
A.印度B.中国C.苏联D.美国
33.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3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B.主体性C.创造性D.长期性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体现的良好师生关系特点是()
A.爱生尊师B.民主平等C.教学相长D.心理相容
36.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
A.文化科学知识、学科知识B.教育理论知识、班级管理知识
C.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D.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技巧
37.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了解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采取适合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
A.精深的专业知识B.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8.教师的()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A.道德形象B.文化形象C.人格形象D.社会形象
39.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
A.行为的示范者B.班级领导者C.知识的传授者D.教育艺术家
40.“学高为师”“良师必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知识
41.发现教学法由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示范者B.指导者和参与者C.监督者D.促进者和引导者
42.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制度以单轨制为代表的国家是()
A.印度B.中国C.苏联D.美国
43.下列哪种课程观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思想()
A.课程即知识B.课程即复杂会话C.课程即活动D.课程即经验
44.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
45.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
A.1918年出版的《课程》B.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1918年出版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46.为防止教师教学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方面。
A.学段B.学习领域C.科目D.模块
47.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课程可以划分为()
A.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实践课程和知识课程D.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48.19世纪,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并大力倡导科学课程的英国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赫钦斯C.洛克D.巴格莱
49.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B.广域课程与核心课程
C.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0.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A.课程内容B.教学方法C.课程目标D.教学评价
51.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课程专家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
A.协作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B.忠实取向、协作取向、创生取向
C.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协作取向D.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52.()是课程计划构成的核心内容。
A.课程设置B.课程开设的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3.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隐性课程
54.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原则,这里的“纲”指的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学计划D.教学原则
55.根据一节课主要完成任务的多少,课的类型可分为()
A.新授课和巩固课B.练习课和检查课C.单一课和综合课D.技能课和讲授课
56.暗示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沙塔洛夫C.洛扎诺夫D.瓦·根舍因
57.()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A.演示法B.实验法C.参观法D.实践活动法
58.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59.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导生制B.设计教学法C.特朗普制D.道尔顿制
60.()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A.育人B.教学C.智育D.体育
61.李老师对学生王大鹏的评语是:“这段时间你开始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也更加认真,考试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因此,你的学习成绩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加油,我看好你哦!”这种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全程性评价
62.某堂课以传授系统知识和理论为主要目的,应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参观法C.练习法D.陶冶法
63.教师不教全体学生,只传授给其中一部分学生,再由他们向其他学生传授的班级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导生制C.道尔顿制D.班级授课制
6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一般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交错进行
D.复式教学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65.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B.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C.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66.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自学法B.读书指导法C.练习法D.参观法
67.发现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认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奥苏贝尔B.布鲁纳C.苛勒D.瓦·根舍因
68.智育中的“智”是指()
A.智力B.知识C.知识技能和智力D.技能
69.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的信息的方法是()
A.实践法B.谈话法C.参观法D.讲授法
70.“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即预期学生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是指()
A.教学目的B.教学目标C.教学任务D.教学技术
71.我国的“六课型单元”教学、“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等,都是()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B.引导—发现教学模式C.自学—指导教学模式D.集体教学模式
72.某生认为,自己的作文水平跟前一学期相比有明显提高。这种评价类型是()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诊断性评价
73.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要求()
A.理论重于实践B.实践重于理论C.学习与实践相结合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4.通过()提高人们对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自然灾难和火灾、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急能力。
A.安全教育B.生命教育C.生存教育D.生活教育
75.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个体主要通过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替代强化习得道德行为的模式称为()
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76.采用座右铭激励学生属于()
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
77.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师在教育过程应()
A.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B.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78.“皮格马利翁”效应反映了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原则。
A.从学生实际出发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79.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
A.积极作用B.推动作用C.制约作用D.导向作用
80.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说明德育工作要遵循()
A.因材施教原则B.方向性原则C.疏导原则D.长善救失原则
81.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培养学生关心帮助孤寡老人的品质。这类教育活动属于()
A.民主意识教育B.文明行为教育C.法制观念教育D.爱国主义教育
82.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是()
A.调研法B.规划法C.自然法D.观察法
83.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B.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了解和研究学生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84.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论语》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理想国》
85.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86.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是()
A.学生会B.当班干部C.班集体D.学习小组
87.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
88.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属于()
A.学习指导B.生活管理C.学习管理D.生活指导
89.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提出的。
A.马卡连柯B.德鲁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
90.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可以根据参加活动者的愿望和要求,以及学校、校外教育机关的具体条件而确定。这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
A.自愿性B.自主性C.广泛性D.实践性
91.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A.教育的社会化B.社会的教育化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D.全民接受教育
92.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的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93.最能体现教育的生活化、情感化、多样化特点的是()
A.社会教育B.社区教育C.家庭教育D.学校教育
94.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是()
A.学校教育B.课外教育C.校外教育D.家庭教育
95.校本研究是推进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其研究主体是()
A.教师B.校长C.专家D.学生
96.题录、书目、索引、题要和文摘等属于()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97.()是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B.访谈法C.实验法D.行动研究法
98.教育科学研究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这指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
A.伦理性原则B.检验性原则C.公共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
99.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
A.经验B.文档C.文献D.资料
100.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受试者权利和审慎解释研究成果指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
A.伦理原则B.科学原则C.操作原则D.客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