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提及稻盛和夫,言必称其阿米巴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只有建筑在其哲学基础上才能被自如使用,因此其哲学观念的形成便成为理解稻盛的关键。
关于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造瓷和第二电电(KDDI)两家公司和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但是,有关他曾经在1997年出家的经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
1997年9月,稻盛和夫曾经在都八幡的圆福寺出家,得僧名“大和”,尊该寺的西片担雪法师为师,过了几个月头戴竹笠四处化缘的僧人生活。外人对他的这一行为通常持不解的态度,但稻盛自己却认为,这段生涯对他摈弃利己之心,不断磨练和净化心灵至关重要。
在稻盛和夫一生中的几次创办企业和收购濒临破产企业的过程中,他明确地说,每次在做出重大举动之前,为了确认自己的动机,会反复自问:“是否动机至善,了无私心”、“自己这一举动是否是哗众取宠”、“是否有想要流芳百世的杂念”、“利他的动机是否纯正”等等,而苦思企业经营方法反在其次。稻盛的收购动机往往和外界猜测的他的企业战略发展观并无太大关系,而更多地与他在精神世界中的自我修炼和要求相关。他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断向下属或者合作者灌输自己的价值观,然后静待这一哲学在他人身上激发出潜能。
正是因为如此,了解稻盛和夫的哲学是如何形成的才变成了研究此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对话,深入探寻稻盛和夫出家的动因,以及产生稻盛哲学的深层因素。
Q:稻盛和夫曾经在65岁的时候出过家,是真的接受举办了出家仪式,然后跑去带着竹笠沿街化缘的那种。他一直是个非常忙碌的人,但是为什么要留出这么一段时间远离世俗事务做和尚呢?
A:稻盛和夫是在1997年65岁的时候出家的,当时他刚从瓷名誉会长的位置上隐退,很多人都很奇怪他为什么会忽然跑去出家。他半开玩笑地解释说我并不是因为失恋了才出家的,当然更不是工作上受到挫折或是对现实社会失望。其实稻盛和夫一直算是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从信仰上看他一直是接近佛教的。他认为人生如果只有80年的话,那么前20年,是学习、成长和为踏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从20岁到60岁这40年,应该是努力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阶段;从60岁到80岁,这一段时间就应该是为死亡做准备的阶段了。他认为进一步净化自己的灵魂,这对迎接死亡是必要的。
他为什么会选择出家,这里面有早期家庭的熏陶,他的父母亲就是信佛的,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稻盛后与寺庙的西片法师建立了很亲密的关系,每当经营企业中碰到了烦恼、委屈,稻盛经常去向法师倾诉。很多时候是他讲,西片法师听,有时法师也给他一点宝贵的开示。
60岁以后,稻盛为了进一步探索精神世界的问题,就跟西片法师提出来说希望有机会更深入地学习佛学。西片担雪说那你就到圆福寺来出家吧。当时稻盛感到很意外,他说像我这样的生意人,也可以进寺庙修行吗?法师说行,只要你有这个志向。当时恰好稻盛忙得不可开交,这个心愿就搁下了,一搁就是5年。直到1997年,稻盛觉得不能这样,再推迟下去就不行了,于是就决心出家,然后进了圆福寺。
Q:但是后来他并没在寺院待下去啊。
A:他只在寺院过了几个月的出家生活。西片法师当时就跟他说,你削发出家体验了这种感觉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的,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你的佛道。
Q:稻盛在出家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极端忙碌,只有这段时间算是他自己主动停下来的。忽然出家了这么几个月,他有什么收获?
A:稻盛选择出家修行,其实和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一致的。他在《活法》里面直截了当地说,人生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不是赚钱出名,其实就是提升信心磨练灵魂。出家修行显然也是磨练灵魂的方法之一。稻盛经常强调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工作和生活,他觉得这本身就是修行。所以他对自己的员工和企业家朋友,很少谈到宗教问题,也从不提倡或劝说人家投入佛门,这纯粹是他的个人行为。
Q:除去出家的这个时间点,您看在稻盛的一生里,有没有分成几个明确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想法,或者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稻盛是个特别喜欢在工作中思考的人,他曾经说过,经营企业的每一天,都能提升理念。
稻盛经营理念的初步形成是在1959年瓷创业以后。因为当时他开始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变成经营者,很多人要请教他这些事情要不要做,还会问他很多经营的问题。有的问题他能回答,有的他答不上来。结果搞得他觉得责任重大十分焦虑,夜里睡不着觉。最后稻盛来了灵感,说既然我没有经营的经验,我就把这些问题用做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来区分好了。不用太啰嗦,就一句话,就是把人的良知作为判断基准,怎么说就怎么做,终身坚守这一底线。
稻盛的另外一次重要转变是读到《命运和立命》一书,感觉醍醐灌顶,确立了他一生由“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组成的人生观。他认为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命运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瓷就是碰上了全球半导体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才能做大,不是你自己想要怎样就能怎样的。但是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因果报应的法则,就是你碰到每一件事情,应该怎么考虑,怎么来应对,错误应对只能得到糟糕的结果,正确应对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不断累积,就能改变原来命运的走向。命运你没有办法选择,但是人生的结果确实是你自己决定的。从那个时候起,他的人生观就完全确立了。所以他自己也说,他很幸运,30岁以前就明确了人生观和企业经营的理念。
Q:前面的这些理念实际上跟他后来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创新也是有关系的吧?
A:是的,他的经营理论发生飞跃就是发明阿米巴经营模式,这大概是1966年的事情。当时瓷发展了7年,从28个人变成200多人。稻盛开始管不过来了,企业也发生了问题。稻盛说自己是从西游记的孙悟空得到启发的。孙悟空在被敌人围困的时候,拔出毫毛一吹,变出很多小孙悟空。他说,那我能不能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些和我有一样经营理念的小经营者呢?这个人可能能管50个人,那我就让他管50个人的一个独立单元,这些人都要承担责任和背业绩指标,这个就是他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这个模式是稻盛独创的,后来他1985年创办通信公司第二电电(KDDI)的时候,也用了这一模式,用得非常好。2011年,稻盛出任亏损了2万亿日元的日本航空公司的CEO,他把这一套模式用到了日航,也非常奏效。他刚到日航三个月,后者的报表上已经出现盈利了。但要想学会阿米巴经营的诀窍,前提就是必须认可稻盛之前的那些利他的经营哲学。因为每一个阿米巴小组是独立核算的,都要强调经营效益,如果没有利他主义的大前提,各个小组过分强调部门利益,一定会影响全体的利益,那么阿米巴经营就没有价值了。只有各个小组都能够为别人和企业整体着想,堂堂正正展开竞争,阿米巴经营才会成功。
Q:也就是说,在企业向你和公司要求咨询并且传授稻盛的经营方法的时候,你只需要帮企业家去思考基本问题就可以了,对么?因为其实他的方法和他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
A:我们跟很多企业家打过交道,发现他们中多数人的困惑都是企业的基本问题没想清楚。比如办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企业家想不清楚这个,就不会向员工说清楚,就不能与员工共有正确的企业哲学。其实作为咨询顾问去教企业家具体该做什么是不可能的。你要讲具体的战略,企业家比你懂得多了,但是根本的困惑不在这里,这里面稻盛和夫的方法所能教授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经营哲学和人生观以及在此基础外的阿米巴模式。也只有确实有共鸣的企业家,才能真学会稻盛的那一套。这种时候,其实我们只要跟企业家谈一谈立刻就能知道,他是不是有可能接受这种哲学。
其实学习他的方法也很简单,包括我们这个公司在经营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想去问稻盛。他总是回答说,你不用问我,你依靠正确的做人基准,你自己去想清楚该不该做这个事情就可以。比如交税,是可以有一些合法的办法避税,但是你如果是用道德上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不会去这么做。他谈管理和经营哲学的时候,首先看基准,就是人的良知。比如,你作为一个人肯定知道不能损人利己,不应该虚伪,不应该傲慢,不应该贪婪等等,一个企业家在做什么战略之前,首先要考虑作为人这样做是不是对的,这就是稻盛经营企业的原理。